一说起英雄,有的人想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,有的想到奋勇杀敌的战斗尖兵,有的想到舍生取义的革命烈士,有的想到漫游太空的航天英雄,有的想到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。
但还有一种英雄,他们没光鲜的职业,却在平凡的岗位上,日复一日的坚守,年复一年的付出。
这对被称为全国时代楷模的夫妻,32年如一日坚守在“水牢”般的荒岛,克服常人很难来想象的困难,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这座孤岛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华章。
1986年7月的一天,灌云县人武部领导找到王继才,希望他去担任开山岛“岛主”。
开山岛位于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东12海里处,面积只有0.013平方公里,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,岛上无人无电无淡水,野草丛生,海风呼啸,人迹罕至。
虽然面积不大,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,1939年日军就是以此为跳板攻占连云港的。解放后,作为国防战略岛的开山岛,一直有部队把守。
王继才深知开山岛的重要战略地位,经过慎重考虑,他不顾家人反对,于1986年7月15日8时,勇敢地登上了开山岛,这年他才26岁。
根据县政府档案资料显示,王继才是开山岛的第五任“岛主”,此前的四任,都因不堪忍受岛上的艰苦条件,最长的呆了13天,最短的3天就不干了。
谁也没想到,第五任岛主王继才一呆就是32年,直到他59岁在岛上因病去世。
在岛上第一天深夜,呼啸的海风,肆虐地拍打着窗户。黑漆漆的房间里,王继才蜷缩一角,一边抽烟一边喝酒壮胆,彻夜难眠。
王继才离家守岛的第48天,妻子王仕花带着女儿,第一次坐船来到这个“鸟不拉屎”的荒岛。
王仕花回忆说:“船快靠岛的时候,我看见丈夫跟一个野人似,头发又长又乱,浑身脏兮兮的,胡子拉碴。”“感觉像是回到原始社会,没电没水,满岛只有野草,筷子长的老鼠乱窜。”
她还发现,不怎么抽烟喝酒的丈夫,地上扔了一堆空酒瓶,到处都是烟头,房间里脏衣服堆在一起。
看到这幅情景,王仕花劝说丈夫回去,但是倔强的王继才根本听不进去,她只得独自带女儿离开。
回去后,王仕花想了好几天,最终决定辞去工作,把1岁多的女儿托付给婆婆,决心陪丈夫风雨同舟。
王仕花本是小学教师,在辞去工作前,她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是《我爱北京》。她告诉孩子们;“开山岛是国防前哨,老师去守开山岛,就是去保卫。”说完她自己都哭了。
从此,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,与孤独相伴,在没水没电、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。
一说海岛,大家脑海中可能有一副副美好的画面,暖暖的阳光、微微的海风、细细的沙滩、闪闪的贝壳、成群的海鸥、出没的螃蟹……
这只是电视里的海岛画面,其实我国大部分海岛都不适合人类居住,特别是像开山岛这种与世隔绝的无人荒岛。
开山岛很近,距燕尾港只有12海里。但它又很远,每一次乘船登岛需要一个半小时,遇上恶劣天气,十天半月上不去也下不来。
开山岛很美,蓝天碧海,烟波浩渺。但它又很兀,怪石嶙峋,陡峭险峻,无树木、无土壤,偶有一片荒草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堆光秃秃的岩石,兀踞在海天之间。
开山岛很热,夏天的烈日直晒在光秃秃石头上,格外的热,夫妻俩只好睡到房顶上。但它又很冷,到了冬天一连几个月的东北季风,肆虐岛上,晚上得盖好几床被子,他们有时还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过夜。
当地人这样形容海岛生活:“石多泥土少,台风时常扰,飞鸟不做窝,渔民不上岛。”
岛上十分潮湿,海风夹杂着海水,总是都是闲闲的味道,有时晒衣服许多天都不干,一年四季蚊虫乱飞,特别到了夏天更多。为了抵御潮湿环境,王继才经常喝酒,即使如此还是染上风湿疾病和湿疹,硬币大小的白色斑点布满全身,疼痒难忍。
岛上没有食物,一根葱、一棵菜都要托过往的渔船从岛外捎上来。粮食必须多备一点,若遇到连续多天的大风天气,可能要困在岛上十多天、半个月,没有蔬菜还能够顺利生活,假如没有粮食的话,生存都是难题。
岛上年年都会有五六次台风,一旦台风来袭,大雨一连几天下个不停,太阳能电池板、风力发电机都被破坏,而煤油储量又有限,随之而来的断电、断水、断信号,船只又无法出海,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。
王仕花回忆说:“每到台风,茫茫大海上只有我们两个人,断粮断水的日子年年都会遇到几回。”
“有一次,连续刮了17天大风,柴火烧光了,没法做饭,饿得头晕眼花,只能用水把生米泡酥后,嚼着吃。一连嚼了5天,饿得话都说不出来。”
这32年里,王继才是哨所所长,王仕花是哨兵,夫妻与海为伴、以岛为家,那是真正的二人世界。
每天放眼望去,都是满山的怪石、陡峭的悬崖、漫无边际的海域,日日重复的守岛巡察任务也很枯燥。
在漫长的日子里,他们只能靠听收音机打发时间,了解一下孤岛外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几十年里,他们竟听坏了19台收音机。
每当有人靠岸,他们都很兴奋,就像外星人看到地球人一样,拉住袖子问这问那,不舍得让客人走开。
在岛上,始终有一面五星红旗迎着海风猎猎招展,这抹跃动的红色是全岛最生动的色彩。
王继才说:“国旗升起的地方,就是中国的国土。守岛就是守国,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的那天。”
岛上海风腐蚀很大,阳光照射强烈,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,这些年,他们换了190多面国旗。
2012年元旦,国旗护卫队听说他们的故事后,专门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,还送给他们一面曾经在上空飘扬过的国旗。
每天至少巡岛两三次,检查是不是有渔船非法停靠或是采集自然资源等。夜里如果风浪比较大,还要起床查看是不是有安全隐患。
有一次,他们巡岛时,突然一个大浪打来,王继才被卷到海里去了,还好又一个浪头过来,把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打到另一块岩石上,王仕花赶紧将他拽上来。
自那以后,夫妻俩出去巡逻,都用一根背包绳把彼此拴起来,假如慢慢的出现意外,也好相互有个照应。
32年来,他们做到以岛为家,面对开山岛恶劣的居住条件,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,自力更生,修缮营房,建设哨所,改善岛上的生活环境。
他们不放过每一次离岛的机会,从岸上挖取土壤带到岛上,洒在石缝中间,时间长了就有了植物生存的土壤。
然后,他们栽上苦楝树、松树、冬青树,又种上菜籽、仙人球、吊兰等。如今的开山岛,虽然说不上草木茂盛,但也能随处可见绿色,生机盎然。
后来,他们还开垦了一块菜地,种满了蔬菜、瓜果,这样就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了。两口子在岛上养了几只鸡,还可以偶尔吃新鲜鸡蛋。
由于岛上没有淡水,生活用淡水由地方人武部门每个月运送一次,当王继才得知运送一次淡水需要几千元的运输成本后,他果断地拒绝这项“待遇”,利用就变器材制作雨水收集器,有效解决了饮水问题。
为了减少家庭负担,他们每年春夏秋三季,双腿泡在海水中,捕鱼摸虾,捡贝类,大点的托渔船捎回港口去卖,小点的才自己解解馋,这样一年也有个三五千元的外快。
王继才夫妇舍小家为国家,守岛32年只有5个春节与家人团聚,孩子从小无法照顾。别人家里有存款单,王继才家里只有欠账单。儿子考大学贷款3万元好几年才还清,修建房屋的6万元钱是姐姐垫付的。
1987年,已经怀胎十月的王仕花依然在岛上执勤。由于算错了预产期,王继才没有提前送妻子到医院。
临盆前正遇上海上风浪,大风连刮3天,渔船根本没办法靠岸,王仕花只得在岛上生产。
无奈之下,王继才充当“接生婆”,他通过对讲机向岸上医生请教接生孩子的注意事项。
后来,他们为孩子取名“王志国”,寓意立志保卫国家。王志国6岁前跟着父母在岛上生活,后来因为上学离开了他们。
因为王继才夫妇长期守岛,大女儿王苏13岁便辍学在家,照顾弟弟和妹妹,后来又负责帮他们采购大米等生活物资,通过过往船家往岛上捎东西。
王继才邻居回忆说:“有时夜里十一二点,她一个女孩子就自己去海边等船家。”
由于执行战备任务,王继才都没有参加女儿的婚礼。女儿在现场几次大哭,妆哭花了又补,又哭花了。旁人的安慰,始终是抵不过父亲在场的陪伴。
2003年王继才父亲离世,2012年母亲离世,他都因为守岛的职责而错过生离死别的重要时刻,可是他却说不后悔,父母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。
由于王继才夫妻年复一年的坚守,他们的事迹慢慢地被报道开来。一些媒体闻讯后,纷纷采访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。
2011年9月,中央电视台邀请王继才夫妇参加《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文艺晚会》。
在休息间里,主持人董卿从王继才面前走过,王继才问工作人员:“这是谁家的姑娘?个子长得高。”工作人员吃惊地问:“这是谁你不认识?她叫董卿啊”。
董卿知道后,既同情、又感慨,同情的是王继才老大哥的生活环境太艰苦,感慨的是他们的信息封闭竟然如此严重。
节目一开始,董卿说:“各位观众,今天我要这位老哥哥自我介绍一下,因为他们驻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一个海岛上,长达25年。25年来因为海岛上无电,他们夫妻几乎从未看过电视。”
董卿转向王继才,非常激动说:“王老哥,我叫董卿,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。”
30多年来,王继才和妻子就像“海上钢琴师”一样,立足祖国的海岛,面向祖国的大海,守卫着祖国的海域。
他们的事迹被曝光后,当地政府很看重岛上基础设施建设,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、热水器,陆续送来电视、风扇、空调等家电,配建了卫生间和浴室。
移动公司装了信号台、国家电网装了电,岛上的房屋都有所修缮,也新建了渔船停靠的码头。
2018年7月27日,王继才执勤时突发疾病去世,亲友口中的“老王”“王开山”“王大哥”和那些开山岛的故事被永远定格。
“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,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”,高挂的挽联真实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。
渔民包正富回忆说:“以前没有卫星导航,遇到大雾天,‘王开山’就会叮叮当当敲击盆子,提醒渔船避开小岛”。
附近村民潘弗荣回忆说:“20多年前,我在岛上拣虾皮,突然阑尾穿孔,若不是王大哥立马找来渔船把我送到卫生所,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”。
送走王继才后,妻子王仕花第一时间返回开山岛,并向组织递交守岛申请,决心接过王继才的班,继续站好岗、守好岛。
由于她长年守岛落下一身病,并且年龄大了,灌云县决定选拔优秀民兵轮流上岛值守。最终从500多名志愿者中遴选出首批10名民兵,轮流登岛值守,并聘任王仕花为哨所名誉所长。
现在开山岛新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里面陈列了他们守岛32年的很多历史见证:190多面被风雨撕坏的国旗、40多本发黄的海防日志、1部手摇电线多盏用坏的煤油灯。
每年都有很多教师、医生、工人、学生,上岛接受教育,学习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32年,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